2015-03-08

親愛媽咪 Mommy

記錄觀影短感

圖為Mommy韓國版的海報設計,比起台版海報甚至原版海報更討我喜歡,而韓版設計也確實抓住了這部片光影、色調、運鏡的精隨,美到連導演Xavier Dolan都忍不住在Instagram上分享。


(Mommy韓版海報,出處Duam)



以下劇情雷注意



大三在學校圖書館打工的時候,有同學來還DVD,在櫃台刷條碼還片時想著...好奇怪的片名啊...怎麼會有電影叫「I killed my mother」? 出於無謂的好奇心便將此片借回家看,看完後對於這種主角自白式的拍攝手法感到很新鮮,甚至對於那種想衝破電影的吶喊感到通體舒暢,估狗後發現原來男主角Xavier Dolan就是導演本人,Xavier Dolan年紀輕輕僅19歲就拍出這樣又熏又嗆又張狂的電影,並一舉拿下坎城影展評審團獎,感嘆才子年少便得志的同時,也開始無意義的思索當時20歲的自己竟是如此的一事無成。



「我們愛自己的母親而不自知, 唯有終將離別之際, 才明白這份愛的根紮得有多深。」-莫泊桑

〈I killed my mother〉電影的開頭,就以法國作家莫泊桑的話作為引言,這段話不只與嗆辣的片名矛盾呼應,也道出了劇中男主角與導演本人的真實心聲。

〈I killed my mother〉完完全全的映照出我們這個世代青少年對父母親的心情,對老媽子過份的關愛和管教厭煩不已,受不了母親的陳舊思想和浮誇舉止。 為什麼媽媽總是在朋友面前令我難堪? 為什麼和媽媽一起出門總是覺得丟人現眼? 為什麼媽媽總是可以為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找盡麻煩? 為什麼我所有的事都要在媽媽的掌控之中? 男主角每天就是抱著這樣喘不過氣、想逃離、想撕心裂肺大喊的心情面對母親。  在車上和母親對話,卻因為母親的神經質而演變成憤怒的爭吵,母親不願正面回應兒子,兒子也因為母親的不可理喻而惱羞成怒,劇中母子倆多次劍拔弩張的互相撕裂對方,面對兒子的冷嘲熱諷及言語傷害,母親故作鎮定默默吞下;面對母親不可理喻的管束,兒子尋求外界及友人的理解、傾訴,但雖然他們看似恨透彼此、用盡各種方法折磨對方,卻依然愛著對方,儘管彼此不願說出口。

每天生活在一起的家人,最容易產生磨擦,有時候家人之間就像敵人,很難愛下去卻又不得不愛,就像劇中男主角的自白,我們每個人一定都曾希望自己的母親死去,哪怕只是腦中閃過短短一秒的念頭,當年輕氣盛的我們被憤怒衝斷理智的時候,一定都曾擁有過這樣可怕又惡毒的想法,儘管在冷靜後、和解後,對於曾有過那樣念頭的自己感到既厭惡又懊悔。


多年後Xavier Dolan又拍了一部以母親做為題材的電影-Mommy 親愛媽咪


但〈Mommy〉和〈I killed my mother〉母子關係的刻劃卻是大相逕庭,〈I killed my mother〉中兒子恨透自己的母親,想盡辦法想逃離母親,甚至還向老師謊稱媽媽死掉,但最終這對激烈的母子卻微妙的站在同一陣線,以無聲的和解收場。 而在〈Mommy〉中,兒子Steve卻愛死自己的媽媽,濃的化不開的親情,彷彿兒子是媽媽的前世情人,但這對母子雖心繫彼此,卻是忍痛分離收場。

畢竟兩部片都是出於Xavier Dolan之手,故〈Mommy〉和 〈I killed my mother〉的劇情雖然南轅北轍,卻仍有相似之處,兩部片的共通點在於,母子儘管如此的愛對方,卻依然彼此折磨傷害,有過動症及暴力傾向的Steve用自己最粗魯的方式去愛母親,卻也在無法自控情緒的情況下,屢次傷害了母親。 人心是最脆弱的,面對殘酷的現實,即使再有愛也疲倦的走不下去,Steve和Diane一起努力過了,但母子倆最終的景況卻呼應了片頭的一句話「愛一個人不代表能拯救對方」。

在電影的後段,Steve自知自己鑄下的錯不斷的懲罰著母親,所以當他又按耐不住脾氣失控發飆後曾和Diane說:「有一天你將不再愛我。」
甚至是在大賣場割腕自殺時,大量失血的他迷濛的望著母親問道:「我們仍舊深愛彼此,對嗎?」率性的母親Diane鎮定又帥氣的的回:「那是我們最擅長的,小子。」 .

Steve撿回一條命,但Diane卻心力交瘁不堪負荷,Diane因著對兒子的愛,背負這一連串狗屁倒灶的事情,丟了工作卻還要幫兒子捅出來的簍子擦屁股,犧牲色相討好鄰居只為能替兒子打官司,但割腕事件終究成為壓垮Diane的最後一根稻草,重重的擊垮了母親。

出發郊遊的那天早晨,Diane回應了兒子的不安:「母親不可能一覺醒來發現她不愛自己的孩子。 唯一可能的是,我只會愛你越來越多,而你卻會愛我越來越少。」

這句話讓我回想起「I killed my mother」中母親的徬徨不安,含辛茹苦拉拔兒子長大,十幾年的感情,但眼前這個對我怒吼的人卻是我最熟悉的陌生人......

Steve不安母親有天將不再愛他,但其實最不安的人是Diane,在Diane虛實交錯的幻想中,看著正常的兒子上大學、畢業、離家、結婚生子,展開全新的人生,雖然現實的景況如此悲哀,但那是Diane最衷心的希望。 可是在歡樂笑語中,Diane卻落寞了,因為在參與兒子人生的過程中,也正一步步的失去他,這種單親媽媽的落寞和〈年少時代〉裡的母親如出一轍,〈年少時代〉中,當兒子上大學搬離家之際,媽媽終於潰堤說出:「然後呢? 接下來就是我的葬禮了嗎? 我還以為人生會比這個更多.....」,人生汲汲營營至此,卻換來一座空屋的孤寂,而頓失目標的母親卻只能獨留在此,目送子女不斷遠行。


〈I killed my mother〉和〈Mommy〉裡母子間的關係雖然大相逕庭,但在看這兩部電影的當兒,卻不約而同讓我回想起兒時的繪本《我永遠愛你》。 故事裡從兒子出生開始,每天晚上母親都會到兒子的房間端詳著他的睡臉,並摟著他唱著:「我永遠愛你,我永遠疼你,在媽媽的心裡,你是我永遠的寶貝。」 兒子一天天長大,最終成人離家,忙錄到將母親遺忘,而心繫兒子獨守空閨的母親一天天衰老、凋零,直到再也走不動,最終她打給兒子說:「回來看看我這生病的老人吧。」 住在城裡的兒子連夜開車回到家哩,摟著老邁衰弱的母親,唱著那首熟悉的歌:「我永遠愛你,我永遠疼你,在我的心裡,你是我永遠的好媽媽。」



「我們愛自己的母親而不自知, 唯有終離別之際, 才明白這份愛的根紮得有多深。」


〈Mommy〉電影一開始就介紹虛構的S-14條款,及無須經過法院的審判,父母有權將行為不當或具高危險的青少年送至公立醫院交由政府扶養。 當時感化院的員工問Diane有沒有考慮此法條的意願,Diane果斷否決,哪有母親會願意將孩子交給陌生人撫育? 再艱苦也要咬牙,兒子有病也不能輕言放棄,Diane會向那些懷疑她的人證明,他們才是是錯的!

沈可尚導演的紀錄片〈築巢人〉裡,單親爸爸獨自扶養自閉症兒子,當年他把兒子送去醫院機構扶養,但看到兒子拿著掃帚望著他的時候,他覺得心很酸。 出於愛兒子的心,幾年後他將兒子接回家裡住,可觀賞紀錄片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兒子立夫是多麼的不受控制,發怒的時候瘋狂大吼、髒話連篇,甚至對父親拳腳相向,父子倆一直為暗無天日的困境尋找出口,可艱難卻無限輪迴,永無止盡的重來再重來,在最無能為力的時候,父親也如實的道出心聲:「我還有什麼選擇?」「有時候,一刀給他,一了百了。」這種景況看似很沉痛...但難道爸爸就不愛自己的兒子嗎? 即便曙光如此微弱,他們能放棄嗎? 這種愛很巨大,太巨大了,面對這種巨大的愛,更顯得自己的付出如此渺小不堪。


Diane去感化院接Steve回家的那天,搭公車返家的路途中,Steve躺在媽媽的大腿上,Diane則輕柔的摸著兒子的頭髮,在我心中,這段畫面和繪本《我永遠愛你》裡摟著熟睡兒子的母親重疊了。


電影最後,Diane將兒子送進了公立醫院,Diane並非不愛兒子,送走他,也絕非逃避,看到兒子發瘋似的拒絕被醫護人員帶走時,Diane痛心留下後悔的眼淚,但Diane已簽下切結書無法回頭。 兒子社交失能、脫序並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面對兒子暴力傾向及過動症,Diane努力改變這種艱難的局面,加上鄰居Kyla的幫助和陪伴,三人相互治癒彼此的心,盡力維持破碎生活的平衡。 但人心是很脆弱的,沒有人能單靠自己故作堅強,連Diane也無法,若說Diane心力交瘁、無能為力也罷,單親媽媽撫養過動症孩子所承受的無奈,那種愛恨交織,內心的矛盾與拉扯,不是旁人三言兩語可指摘與體會,也許最美的解釋是Diane最後和鄰居Kyla說的那句:「因為我還保有希望。」 撫育他無能為力,但願兒子能有更好的照顧,不願看到彼此受傷更深(不管是心靈上還是身體上的)

Diane獨自重拾沒有兒子陪伴的生活,鄰居Kyla也搬家離去,最後的鏡頭,Steve掙脫醫院的束縛後奮力向前奔跑,畫面便嘎然而止。 母子倆還有沒有重聚的希望? 撕心裂肺的愛還有沒有修補的空間? 開放式的結局,留給觀眾無限想像空間,作為入戲太深觀眾的私心,但願Steve和Diane這般殘缺的愛,仍還有繼續走下去的可能。




很喜歡這部電影的色溫,張狂又靜謐,也似乎是Xavier Dolan電影貫有的特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Design by | SweetElectric